長期被否定後,我們還能找回自己嗎?

· 被否定,找回自己,自我認同,自我價值,我想要的是什麼

「你想吃什麼?」

「隨便。」

喜歡什麼樣的工作?」

不知道,但我不想要太有壓力的。」

有什麼目標?」

沒想過,但我不想一直這樣下去……」

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困境?當別人問你「你要什麼?」時,你完全沒有答案,但如果問你「你不要什麼?」你卻可以列出很多?這樣的狀態,可能來自於長期被否定的經驗,讓我們逐漸失去對自己的認識,變得只知道「避開痛苦」,卻無法去「追求快樂」。
這種情況可能與 「自我認同發」、「習得性無助和 「依附關係」相關聯,尤其當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經常被否定,甚至被打壓情緒,他可能會變得害怕表達自己,久而久之,連「自己到底是誰、想要什麼」都變得模糊不清。

🌱 長期被否定,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?

我們的自我認同(Self-Identity)是透過生活經驗、社會互動、家庭教育等因素慢慢建立的。然而,如果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缺乏接納的環境,這可能會嚴重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。例如:

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

  • 「你就是太敏感了,不要想太多!」
  • 「你怎麼這麼愛抱怨?」
  • 「別哭了,這有什麼好難過的?」

對孩子的選擇加以限制,甚至批評

  • 「你只要好好念書就好,別想那些沒用的!」
  • 「畫畫?跳舞?這些不能當飯吃,別浪費時間!」
  • 「你選這個有什麼用?聽我的才對!」

孩子嘗試表達自己時,總是被反駁

  • 「你不懂啦,聽我的就對了!」(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判斷)
  • 「這樣做比較好!」(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)
  • 「你的想法很奇怪,別亂講!」(讓孩子害怕表達)

長期處於這種環境的孩子,可能會發展出這些心理模式:

1️⃣ 自我懷疑:「是不是我的感受真的不重要?是不是我的選擇總是錯的?」
2️⃣ 害怕表達:「反正說了也沒人聽,說不定還會被罵,不如不說。」
3️⃣ 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:「我從來沒有機會思考自己喜歡什麼,只知道哪些東西讓我不舒服。」
結果就是,這樣的人長大後,在面對選擇時容易感到焦慮、無所適從,甚至害怕作決定。

🌀 為什麼我們只知道「不要什麼」,卻不知道「要什麼」?

當一個人長期被否定時,他的心智可能會傾向於「避免錯誤,而不是追求成功」,這在心理學上與習得性無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 相關。

舉個例子:如果一個小孩每次選擇某樣東西都被父母批評,他會學到一個模式:「選擇=可被否定=感很糟糕」。久而久之,他會對「選擇」這件事感到焦慮,變得不敢選、不想選,甚至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。
這就像我們面對人生選擇時,內心只剩下「這個不行,那個不行」,但卻說不出「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」。

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聲音?
1️⃣ 新練習「選擇」——從小事開始

如果長期被剝奪選擇權,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小決定開始練習:
✔️ 「今天要喝咖啡還是奶茶?」
✔️ 「這本書和那本書,哪一本比較吸引我?」
✔️ 「這週末,我想試試看去散步,還是去看電影?」
當我們開始「允許自己做選擇」,並且意識到「自己的選擇沒有對錯」,我們才能慢慢建立信心,發現自己的偏好。

記錄「讓我感到快樂的時刻」
有時候,我們習慣了「逃避不舒服」,卻忘了什麼讓我們開心。可以嘗試每天記錄:「今天有沒有什麼事情,讓我感到開心?」

例如:
📝 「今天老師誇獎了我的報告,我覺得有成就感。」
📝 「今天和朋友聊天很開心,覺得有人理解我。」
📝 「今天嘗試自己點餐,沒有人批評我,我感覺很好。」
透過這些小小的紀錄,我們能慢慢拼湊出:「什麼事情讓我感到滿足?」

學習肯定自己的感受
如果你曾經被別人否定過很多次,那麼現在,請試著對自己說:「我的感受是重要的。」
練習這樣的內在對話:
✅ 「我覺得不舒服是有原因的,我不需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覺。」
✅ 「就算別人不認同我的想法,也不代表我是錯的。」
✅ 「我有權利去探索自己喜歡什麼,而不是只專注於避免自己討厭的東西。」
這樣的練習,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對自我的信任感。

你有權利去發現自己
如果你曾經因為長期被否定,而變得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那麼請記住:你不是沒有選擇,而是還沒有給自己機會去選擇。

🌱 允許自己慢慢探索,不必急著找到「正確答案」。
🌱 你的感受和想法是有價值的,不需要別人認同才成立。
🌱 不只關注「不要什麼」,也試著去發現「什麼讓你感到快樂」。

💛 找回己,需要時間,但每一次的小選擇,都是往自我認同更近一步的練習。💛

👉 天開,試試問自己:「我想要什麼?」然後,勇敢地聽聽自己的聲音吧!😊